美國中文學校“新常態”:非華裔面孔越來越多
來源:http://www.chinaqw.com/hwjy/2015/12-01/72336.shtml作者:北美購房網
掃一掃,隨時看
據美國《僑報》報道,《大西洋月刊》(theAtlantic)11月30日刊登了洛杉磯華裔記者、博客作家奧德麗·克利奧·葉(Audrey Cleo Yap)一篇名為《美國中文學校的變化》的文章。葉在文章回憶了自己幼時學習中文的往事,并且發現了許多現在的美國中文學校不同于以往的“新常態”。以下為文章全文:
90年代中后期,我和其他移民子弟一樣,帶著怨氣忍受著每周六去上中文課的“折磨”。當那些非華裔的小孩在踢足球玩耍時,我卻要至少花兩個小時的時間練習寫中國字,朗讀關于如何在超市買白菜的課文。
這種中文學校亦被稱為“周六學校”。這里是一個對于和我一樣的ABC(在美國出生的華裔)們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的專屬地帶。同時,這里對我來說還是個排斥與包容同在的節點。每周一次的課程讓我不停地意識到自己是個“異類”,尤其是在我所居住的千橡市——洛杉磯白人最多的地區。
但至少,這里是為數不多的,周圍人都同我有著相似長相的地方。我印象中整個學校只有一個非華裔的學生,那就是我的朋友Ashley。雖然她長我兩歲,但她出于興趣來上這種幼兒園級別的中文課。當時的我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不過,20年后的今天,類似Ashley面孔的學生成為了中文課堂的“新常態”。
今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來訪美國,奧巴馬總統提出一項名為“百萬強”(“One Million Strong”)的倡議。倡議旨在于2020年前,將幼兒園至12年級的學習中文普通話的學生數量從當前的20萬提高到100萬。
該倡議由無黨派非盈利組織“百萬強”基金會發起,倡導設置常規中文課程,增加在美中文教師數量,利用科技推廣中國語言和文化教育。該基金會的合作機構包括中國政府、非營利組織“美國中文社會”、跨文化平臺“瘋鮮中文”等。其中“瘋鮮中文”經常在視頻網站Youtube上發布視頻,一位名為杰西卡(Jessica)的金發美女會在視頻中教給大家如何將英文俚語翻譯成中文。
在不到5年時間里將中文學習者數量提高5倍,這是個雄心勃勃的目標。這顯示了美國的一種緊迫感,特別是當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之時。此外,相比于在中國的3、4億英語學習者來說,在美國懂中文的人實在是太缺乏了。根據中國官方媒體《中國日報》(China Daily)調查,47%的中國學生在3到6歲時就已經開始學習英文了。
“百萬強”主席及首席執行官柯羅拉·麥吉弗特(Carola McGiffert)表示,“中國在全球經濟中扮演著一個愈加強大的角色,但事實上,之前我們并沒有盡力來確保我們的年青一代從容以對。在面對這個在政治、外交、安全等各領域都最為重要的雙邊關系時,我們沒能使年輕人對此準備充足。”
將中國文化和中文課程納入美國校園也遭受到了阻力。有人抵制由中國政府贊助的課程項目。但其實許多其他形式贊助的課程也在全國涌現。印第安納州貝茨維爾(Batesville)將于明年開啟一項公眾資助的中文課程。而在這個地區,亞裔只占總人口的不到2%。
參加美國大學預修課程中文考試(Advanced Placement Chinese exam)的學生從2007年起至今已增長了257%。雖然這相對于選擇西班牙語考試的學生數量來說還很少。但2015年參與中文考試的學生中,有21%并非從自己家庭學習中文,而是專門前往中文課堂學習。
17歲的吉米·奧康(Jaime Ocon)是加州西湖村(Westlake Village)西湖高中的一名學生。吉米11歲時在父親詹姆斯(James)的建議下開始學習中文。他的父親曾在洛杉磯參加中文課程,當時他是班上唯一一名拉丁裔學生。后來他又通過網絡電話Skype向一名在北京的輔導老師繼續學習。詹姆斯每周末都很費勁地將兒子拖出被窩去上課,后來他采用了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導方法:賄賂。
“我告訴他,我會多給你零花錢。堅持下去,試著學寫一些漢字。”詹姆斯說。
作為第二代墨西哥移民的吉米,母語是西班牙語。他參加了去北京和上海的夏令營來促進中文學習。在一項滿分為5分的中文考試中,他取得了4分。最近他還找到一份在科技公司聯絡中國客戶的工作。他說他希望在畢業后能取得去臺灣大學深造的獎學金。而他的朋友甚至都沒聽說過這所大學。
“我的朋友求我不要去。他們說‘讓我們在佩珀代因大學(Pepperdine)玩水球吧’。”他說。“坦白地說,我的中文比我的西班牙語都要好。”他的妹妹,9歲的夏麗姿(Charlize),現在也開始學中文了。
吉米在他的朋友中可能顯得很特立獨行。但他的事例可以說是這個國家的一種新趨勢。這種改變在中文學校里就能體現,這些學校的管理層甚至都不是清一色的的華裔了。加州南部最老的中文學校,西區中文學校( Westside Chinese School)今年任命了它第一任白人校長約翰·麥格拉森(John McGlasson)。麥格拉森的妻子也并非華裔。他與學校結緣是因為6年前,他們12歲的兒子杰克(Jack)開始在該學校上中文課。
雖然據麥格拉森估算,西區學校目前340名學生中有15%并非華裔。但他堅持認為學校還是應以華裔為主。“我們不會刻意迎合非華裔學生。”
不過,雖然中文學校并不迎合他人,但也在做適度調整。
在我幼年時所上的那所學校里,現在的學生們被分為三組。A、B組的學生至少有一名家長是母語為中文,而C組是非華裔學生。學校校長謝立(音,Li Hsieh)估算,在600名現有學生中,15%為非華裔,不到5%為非亞裔。而我當年上學時,300名學生中只有不到1%為非華裔。
曾是“周六學校”教師的謝立表示,學校從當地高中租來的教室無法容納日益增多的學生,因此他正在磋商在該地建立自有學校或文化中心。那些內容盡是在臺北坐地鐵或購買中國蔬菜的國外教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由當地出版的,更貼近美國青少年生活的課本。該學校還開設了中國功夫、網球、芭蕾舞、象棋等課程,當然還有大學預修課程(AP)中文考試輔導班。
在C組幼兒園級別課堂上,我們發現三分之一的學生都不是亞裔。“中文是未來必備的語言。”這些學生的父母告訴我。他們去過中國做生意,需要學習中文以更好地和工作伙伴交流。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增加這項優勢,而且越早越好。對于6歲的馬塔立(Juan-Isidro Martelli)來說,中文已經是他學的第3或第4種語言了。他同時還向他的阿根廷裔父母學習西班牙語和德語。
教師維拉妮卡·李(Veronica Li)在白板上畫了一幅中國地圖。她向大家分享了她曾在中國中南部貧困地區的支教經歷。在那里她遇到一個每年只掙30美元的家庭,因為太窮他們不得不把自己10歲的女兒“嫁”出去。她講這則故事是為了說明在中國貧富差距也很大。教室里的一些家長同情地點了點頭。
“也許有一天,我們都可以去那個地方教他們學習英文。”她滿腔熱忱地倡議道。不過,從現在的趨勢看來,現實可能會是相反的。也許會有更多的中國人來教美國人學中文吧。
本網注明“來源:北美購房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北美購房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美購房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標簽:美國中文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