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建筑——華盛頓國家美術館
掃一掃,隨時看
華盛頓國家美術館里是世界上建筑最精美、藏品最豐富的美術館之一,這座藝術品寶庫收藏的歐洲從中世紀到現代,從美國殖民時代到現代的藝術品大約有4萬多件。同時,國家美術館也是華盛頓的地標建筑之一。其后期設計者就是我國著名的華裔建筑師——貝律銘。
對于貝聿銘來說,有兩個突出的因素導致設計變得非常棘手,那就是建筑的外形和功能。為建筑預留的狹小的梯形場地使人不知從何入手。北側呈一定角度的賓夕法尼亞大道限制了場地的范圍,使場地的外形十分奇怪。南側的國家廣場也給設計師造成了同樣的困擾。
此外,相鄰的場地包含在總統的就職活動路線中,這也限制了建筑的場地。但是設計的重中之重就是建筑要與國家廣場的宏偉規模相匹配,同時又要與既有的西館新古典主義的風格相協調。
在研究了場地的形狀后,貝聿銘采用了與梯形場地結構相呼應的建筑形式。在首次與貝聿銘
就場地問題進行討論的時候,他說自己“首先用一條對角線將梯形分為兩個三角形。這就是設計的開始。”第一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它將容納展覽空間。第二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它將容納行政辦公室、一座圖書館和藝術研究學習中心。
等腰三角形成為了貫穿建筑始終的母題,從大理石地板、鋼框架到玻璃天窗,都能找尋到它的蹤跡。建筑的六邊形電梯和梯形辦公桌也重復應用了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圖案。
西館的特點是平衡和對襯,為了在視覺上與這種新古典風格保持統一,容納當代藝術品的東館的外立面采用了同樣應用在其他建筑中的淡粉色Tenesse大理石。室內墻體由同種石材的粉末與混凝土的混合物裝飾,顏色優美大方。
第二個統一的要素就是強有力的軸線連接。東館的主入口通道與西館的東西軸線相交,在兩座建筑間構建了一座小廣場。小廣場借助大理石鋪地材料和玻璃金字塔等元素與其他區域區分開來。玻璃金字塔與東館的框架天花板相呼應。這些玻璃金字塔就此成為了貝聿銘博物館設計的標志。
室內有一個大型的中庭,十分開闊,引得游客舉目仰望。他們可以審視整個建筑,毫無局促之感。貝聿銘想要對室外和三角形設計棱角分明的線條進行改造,但是他懂得要用溫暖和熱情的氛圍來軟化這些線條才是上策。他設計了大型的圓形花池,以此來中和這些棱角。每個花池中都種植著熱帶樹木,有助于游客在大型中庭內感知空間的開闊。
本網注明“來源:北美購房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北美購房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美購房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標簽:建筑,華盛頓,地標,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