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房價下的紐約現狀
來源:http://www.istis.sh.cn/list/list.aspx?id=5186作者:北美購房網
掃一掃,隨時看
現今全球房價瘋長,紐約作為世界文化、政治中心城市,同樣深受房價過高的困擾。去年開始,美國房價持續走高一直成為輿論的焦點,新加坡媒體曾報道,紐約作為世界金融中心,被評為美國最住不起的城市。大量剛從大學或研究院畢業的年輕人,放棄紐約豐富的機會和更高的收入,因為房子問題遠走德克薩斯。由此可見,紐約作為先進城市的優勢開始轉為劣勢。在外界看來,高房價將成為紐約長遠發展的障礙,但紐約的房價并未因此停止上升趨勢。
紐約城稅負高、交通擁堵、停車難,但人們為什么還對之趨之若鶩呢?2008年第一期《時代》周刊的文章認為,重中之重的原因就是:曼哈頓的文化活動能讓人充實地度過一周的美好時光;而許多紐約人確實也是如此生活的。對紐約來說,藝術不僅讓它充滿了濃郁的創意魅力,更是創造經濟價值的一大產業。因為,數十年來,紐約是全球藝術家的首選之地。但是,不斷高漲的房價讓藝術家們開始逃離紐約,到現在愈演愈烈。紐約如果失去了這個創意群體,那它肯定將處于危險中。紐約市政府也已認識到這個問題,并采取了部分措施,但難以根本解決問題。于是呼聲四起:文化是紐約的靈魂,但它正在失去這一品牌;政府應采取更具實效的行動來留住這些人才。
紐約一家致力于紐約藝術文化研究與服務的非盈利性組織——紐約藝術聯盟(The Alliance for the Arts)對藝術對紐約市及紐約州的經濟貢獻進行了長期跟蹤,并分別于1983、1993、1997與2006年發發布了研究報告。2006年底的這份報告顯示:藝術與文化對城市的經濟貢獻極大,經濟產值達212億美元,創造的工作崗位達16萬多個。
紐約的文化產業也帶動了旅游產業。2006年,來紐約的游客創記錄地達到4400萬,消費額達到240億美元。紐約藝術聯盟的調查表明,大部分游客來紐約主要就是為了參觀文化場所,僅2007年上半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的游客數就達460萬人次。
集聚效應支撐了紐約藝術經濟的蓬勃發展。2007年7月,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了《沃霍爾[i]經濟:時尚、藝術和音樂產業如何推動紐約市經濟發展》(The Warhol Economy: How Fashion, Art, and Music Drive New York City)一書,該書作者Elizabeth Currid是南加州大學政策、規劃暨發展學院的助理副教授。據英國《經濟學家》雜志介紹,書作者利用數月的時間采訪了創意產業各門類的工作者們——從時裝行業的經理人到嘻哈音樂的制作人,并描繪了這樣一個都市:文化產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于與同伴共同生活而形成的社交接觸。在該行業中,舞廳內達成交易的幾率和會議室不相上下。商業合作來自于人們機緣巧合的交往。最后書作者得出結論:文化生產者們更多地是依賴于他們的社會生活,以此來促進他們的職業創作、獲得工作,并讓他們的作品產生價值。
不過,Elizabeth Currid認為,紐約的文化經濟目前處于十字路口,繁榮的威脅步步緊逼,眾所周知的原因就是:居高不下的房價。
據《時代》周刊的文章介紹,2007年,美國其它地區的住宅價格都一直在下跌,有時跌幅還比較快,但是曼哈頓地區的公寓均價卻達到了創記錄的140萬美元,比上一年增長了17.6%;甚至在布魯克林區的跨東河地區,其均價也從61.3萬美元漲到66.1萬美元。房地產評估公司Miller Samuel也介紹,2006年,曼哈頓一室戶的互助式住房(co-op)[ii]或共管式獨立產權的公寓套房(condominium)平均每平方英尺的售價是922美元,而1989年只有298美元。高端的公寓套房在一些藝術家聚居的街區如下西區也開始出現。文章指出,除了上層的少數人外,大多數從事藝術工作的人已開始入不敷出了。美國大學中每年成千上萬的藝術系畢業生一畢業即淪入城市的文化無產階級行列——演員只能當侍者,而藝術家只能當油漆匠。
紐約藝術村的遷移圖。數十年來,紐約的藝術家群在不斷地遷移:從西村(West Village)搬到蘇荷(Soho),再從蘇荷(Soho)搬到東村(East Village),然后又跨過東河到皇后區的長島城(Long Island City),乃至布魯克林區的威廉斯堡(Williamsburg)、登波(DUMBO)和紅鉤(Red Hook)地區。但是最近幾年,這些破敗的街區都已建成為中產階級的居住區,迫使紐約的藝術工作者們又開始遷移。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費城、巴爾的摩、芝加哥等地吸引了大量的年輕藝術家;自從1989年推倒柏林墻后,德國的首都柏林也吸引了來自全球的年輕藝術者們,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租金低廉。
Galapagos 藝術空間的老板對amNY.com的記者說,“象巴黎或羅馬一樣,紐約很容易就成為了一個‘博物館’之城,不再創造任何與文化有關的東西了”,“如果撇開文化,這座城市將毫無吸引力。文化是紐約的靈魂所在,但我們卻沒有保護好我們的這一品牌。”紐約藝術基金會前主任在接受《紐約太陽報》(New York Sun)采訪時也指出:“紐約如果失去這個創意群體的話,那它就處于危險中了”,“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危機與當年巴黎如出一轍:塞進了許許多多精彩的機構,但是沒有有生氣的、能呼吸的群體。我們如何吸引和留住這些創意人才,以及這些人才如何在這個城市中長大成熟,都是問題。”
紐約市長辦公室文化事務部主任Kate Levin認為,政府已意識到這個問題,修改了有關規章制度,讓小型的非營利性的藝術組織能更方便地獲得資助。2007年,彭勃市長專門建立了一個辦公室來幫助這些非盈利性的團體尤其是藝術領域的團體,找到它們負擔得起的生活和工作空間,并吸引融資。城市的住房機構也建立了一個1億美元的基金幫助藝術家們購買生活與工作場所。同時,市政府正在通過下屬5個區的藝術委員會,與私人公司合作,為藝術家們開發居住項目。據紐約下曼哈頓地區藝術委員會(LMCC)的網站介紹,下曼哈頓藝術委員會目前在華爾街附近的公正大樓(Equitable Building)里為藝術家提供臨時工作室。該大樓由斯利維爾斯坦房地產公司(Silverstein Properties)捐贈。JP摩根大通也將其市中心辦公室大樓的地下室捐贈給電影工作室用于電影的后期制作。
但是Levin補充到,政府的干預能力是有限的。“每個人在負擔得起的住房方面都有自己的見解,政府不能僅僅為紐約市的藝術家合法地建造住房。”他說。
《沃霍爾經濟》一書的作者Elizabeth Currid卻指出,這些做法邁的步子還太小了。如1997年由布魯克林區藝術委員會(Brooklyn Arts Council)發起成立了紐約藝術家住房聯盟(New York Coalition for Artist's Housing),該聯盟盡管拜訪了多個開發商、建筑師、律師、社區領導人及支持該項目的市政府官員,同時也實地考察了幾個地點,但最終卻都不了了之。Currid批評紐約負責經濟發展的官員一貫不善于做出正確的選擇。Currid表示,解決之道在于施行一系列目標明確的國家政策措施,包括稅收激勵、鼓勵密集如織的城市群(encouraging densely woven cities)、有利于夜生活區域的分區劃定(支持而非打擊夜總會)、為積極進取的藝術人才提供更多的住房補貼和工作空間,以及其它措施等。
2007年8月,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發布《活著:藝術家資訊之三:特別關注紐約老年藝術家》(Above Ground: Information on Artists III Special Focus New York City Aging Artists)報告,通過對62-97歲間的視覺藝術家進行調查研究后,報告認為,大量的老年藝術家人均收入只有3萬美元,他們之所以能生活和工作在紐約,僅僅是因為他們所居住的公寓租金受到控制,因而還能負擔得起。但對較年輕的藝術家來說,則沒有這種優惠,因而紐約還不能留住他們。因此,報告建議修改租賃法,在保障固定低收入的老年人能留在房租控制和房租管制的居所的同時,向較年輕的在紐約市租房的藝術家也提供相類似的法規。
[i] 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美國畫家,電影制片人,是美國人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的時尚文化偶像;他的工作室“工廠”(Factory)是當時紐約藝術的中心。沃霍爾經濟,是“藝術經濟”的指代。
[ii]Co-op住房,即互助式住房,或合作住房,是非盈利組織接受各級政府的撥款和私人機構的捐贈,發展專門用于廉價出租的經濟住房,并以此作為向低收入人士提供幫助的一種方式。互助式住房中有些帶有房租補助,必須經過申請登記和輪候,另外一些則以“市場價”向外出租。
紐約過高的房價如果不得到有效的改善,將對紐約未來發展起到制約性作用。政府應提出積極應對措施。
本網注明“來源:北美購房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北美購房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美購房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標簽:紐約高額房價,影響當地生活
上一篇:購房發票樣板... 下一篇:洛杉磯火災后的投資機遇——住宅地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