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视频久久久_成人在线视频网_国产精区一区二区_福利视频电影

熱線電話:400-668-9628

美國大學里的社交:美式Party和中式慢熱

來源:aaa作者:其他時間:2015/8/14

北美購房網信二維碼
掃一掃,隨時看

大一剛開學那會兒的一頓午餐上,我認識了幾個美國大老爺們,其中的一位大家都戲稱他為sugar daddy。論身高,論長相,論才智——這個哥們都談不上出眾,甚至深有不足。但開學短短一個月,他已經輕松坐擁了大片正妹資源,女朋友更是手到擒來。
 
我就有些納悶。再一深入了解,這才知道哥們早在開學第一天就以借糖泡咖啡為由跑遍了整棟宿舍樓里所有的女生房間,順風順水地要到了樓里絕大多數女生的電話。sugar daddy的名號也是由此而來。
 
嚯,真是人生百態。
 
同樣是社交,國人難免多了些許矜持。就拿搭訕來說,每每在大街上碰到了看得過眼的妹子,大部分人只是在背后簡短地議論或是偷偷瞄上幾眼,像以上這種主動出擊的少之又少。
 
有時候朋友會喊我去那種一大半人都不認識的局。其實每一次去之前,我內心都是猶豫的,習慣性地反復掂量著自己去了能不能聊得開,會不會尷尬,種種 ......怯生生地就好像自己是伍肆漫畫里那只即將被送去菜市場販賣的魚,不擔心自己被誰買走回家燉湯,卻擔心自己該和魚市里那些陌生的魚聊些什么。即使去了局上也是滿肚子的顧忌,一整晚也許就和幾個熟悉的人反復寒暄了,再者禮貌性地加了一圈局上左鄰右里的微信,然后從此就沒有什么進一步的聯系了。
 
反觀美國,不生不熟的半個陌生人都可能主動邀請你去他的party狂歡。大多互不相識的人在party上也玩的十分盡性,甚至在party尾聲的時候已經親熱地稱兄道弟,如膠似漆了。你會和一大群可能還是初次見面的人兒在夜半時分互相摟著肩,漲紅了臉,趁著酒興在大街上叫喊著 。他們讓你感到激動,沸騰,精力充沛;他們讓你感到充實,全心投入。
 
熱情么?毫無疑問。
聒噪么?也未必。
 
這就是美國的社交常態罷了。
 

美國人接受陌生人,新來者的速度一直以來都是快于國人的。

 

你的美國朋友雖然友好熱情,但 “別被美國人的熱情沖昏了頭腦”這個道理等你去了幾次party也就懂了:你大可在一夜之間和他們建立起熱烈的友誼,也可能在一天、一周或是一個月之后被他們迅速地拋諸腦后。簡單來說:感情來得快,去得也快。

 
前幾日看到一篇介紹假性親密關系的文章里寫道:“真正的親密關系是你與另一個人之間深刻的,自由的,互相回應的聯結。” 表面的親密并不代表互相之間已經適應,包容和接納。這點拿來描述和美國朋友的交往身上真是再合適不過了。高中初到美國交流的時候,學校里一大半人都興致勃勃地找你聊天,邀請你去這樣那樣的party,約你逛街吃飯看電影。但很快你會發現,他們了解到了他們想知道的東西后就不再跟你那么親密了,他們請你去了party卻總是和其他人玩得不亦樂乎,他們約你 “hang out together”大多是口頭上的禮貌邀請。你的身邊圍滿了人,但真正可以交心的只有幾個。
 

這么說吧,美國人的交友觀和愛情觀或多或少地有些相似:在短時間內相識相知相愛,愛的熱烈卻不那么深刻。美國奔放的文化背景決定了美國沒有定式,沒有模版,沒有規則的社交自由,也注定了在美國交朋友、維系關系比建立關系要復雜得多的社交現實。

相比之下和中國朋友相處就舒服且長久地多。一個好久沒有聯系的朋友會在外出游玩的時候給你寄來一張暖心的明信片,一個遠在異國的朋友愿意隔著時差和剛分手的你促膝長談,一個走的不那么近的朋友可以在關鍵的時候給你雪中送炭。
 
同樣是人與人的交往,國人大多講究慢熱。雖然在進入一個新環境的時候無法快速融入,也沒有了和美國朋友玩耍時心跳的感覺,但和中國朋友循序漸進的了解和磨合之后多的是可以相視一笑的融洽。這種關系,尤其對于遠渡重洋身在他鄉的我們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在和美國朋友交往的過程中,我發現我無法在他們面前完完全全地暴露我的喜怒哀樂,因為他們看上去總是大大咧咧的;他們似乎無法,也不想了解你真實的情緒。更夸張的是,有時我得把自己包裝成一個活生生的段子手,時刻在肚子里揣些gossip或是故事才能在聊天的時候加入到他們熱烈的討論中去。這聽上去不像是在交朋友,更像是我在苦心經營一段難以維持的感情或是一門心思鉆研一本社交成功學的書。
 

咦,好像這么一說中國留學生扎堆也是情有可原了。

 
從社交軟件其實可以看出些許中美社交的差異,因為一個產品的成功和它的市場需求息息相關。
 
美國人的思維“ 短,平,快”,他們習慣并且樂意在facebook這種公開的平臺上發表個人信息和個人觀點。在美國總統大選期間隨意翻一番facebbok,各門派的政治觀點就迸發出來了;而微信,作為現在國內最受歡迎的社交軟件,是相對閉塞的。當然你可以說中國也有人人,qq空間,但在微信這樣的主流社交軟件面前,它們無疑已經稍顯沒落了。微信的聊天是僅限于好友之間的,朋友圈也設有一定的權限。最多的時候我們轉發雞湯文就算是闡述自己的立場了。這大概是應了中國人相對靦腆的社交態度。
 
我第一次帶美國朋友來中國參加父母所謂的“應酬” 時,她吃驚的舉著她的單反相機拍下了中國圓桌飯的全景圖。的確,中國的圓桌飯和時下最流行的大媽廣場舞一樣,是你在美國永遠看不到的,典型的集體文化代表。中國人可以和工作伙伴一起在飯局上討論商業機遇,而美國人卻總是把社交和工作分得很開,就好比Facebook就是Facebook, LinkedIn就是 LinkedIn一樣。我鮮有在facebook上看見人們討論工作問題,也不曾在 LinkedIn上看到人們討論個人觀點。
 

相較之下,微信是不是一個萬能的大熔爐呢?

 
王爾德說,“唯淺薄之人才不以外表判定一切。”但在美國的社交圈里,這句話并不適用:“臉”不足以成為你行走江湖的利器,個性才是。
 
美國從小學到高中的“反智傾向” 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人們不喜歡千篇一律的好學生,cool kids才能在美國這個自由的民族里混得如魚得水。我高中時關系最親密的美國朋友是學校的home coming queen,雖然顏值不錯但談不上是最漂亮的,雖學習成績可以但談不上是學霸,之所以受歡迎完全是因為她灑脫的個性:在課堂上有理有據地反駁老師,在和男朋友分手之后迅速走出陰影歸于平靜,全然不顧父母的反對把自己的信仰紋在后背上......這樣的事例在她身上不勝枚舉。
 

相較于美國,國內的確多了些人云亦云。這個社團搶手,我們就都去參加。那個明星搶眼,我們就都去追捧。潛移默化中我們自己造就了一些社交定律——哪些人應該去做朋友,哪些人不應該,哪些特性能夠吸引更多朋友,哪些不能。

 

“東方抹平特征,崇尚千篇一律的共性。 西方遵從特點,喜好特立獨行的個性。” 雖然這句話是用來描述中西方審美差距的,但用來形容社交差異也不是不可以。

 

必須承認,想要融入美國的社交圈并不簡單。迥異的民族性格,過大的文化差異。不同的思維模式就像是米飯和牛排,筷子和刀叉—— 說不上誰是絕對的好,誰是絕對的壞,但也的的確確需要不斷的磨合才能達到共存。

 

 

 

本網注明“來源:北美購房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北美購房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美購房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標簽:

上一篇:谷歌高級副總裁忠告:簡歷中常見的五大... 下一篇:從畢業到綠卡:中國留學生的留美之路...

推薦閱讀

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