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是美國最古老、最有文化價值的城市之一。要想在短時間內(nèi)輕松了解這個城市,建議從“自由之路”(The Freedom Trail)開始。“自由之路”是波士頓市政當局為游人設(shè)計的觀光路線,在地面上用紅磚和紅色油漆標出,全長3英里,串聯(lián)了十余個反映殖民地時代及獨立戰(zhàn)爭時期波士頓歷史的重要景點。起點為波士頓公園(Boston common),終點為查爾斯頓(Charlestown)的邦克山紀念碑(Bunker Hill Monument)。
自由之路最初源于1958年當?shù)赜浾咄箍品茽柕碌脑O(shè)想,用一條步行道來連接這些標志性的地標。
16處重要的歷史古跡如下:
(1) 波士頓公園(Boston Common)
(2) 馬薩諸塞州議會大廈(Massachusetts State House)
(3) 公園街教堂(Park Street Church)
(4) 谷倉墓地(Granary Burying Ground)
(5) 國王禮拜堂(King's Chapel)
(6) 國王禮拜堂墓地(King's Chapel Burying Ground)
(7) 老市政廳(Old City hall) 本杰明·富蘭克林雕像和第一座公立學校,波士頓拉丁學校(Boston Latin School)舊址
(8) 老街角書店(Old Corner Bookstore)
(9) 老南聚會所(Old South Meeting House)
(10) 老州政府大廈(Old State House)
(11) 波士頓屠殺遺址(Boston Massacre)
(12) 法尼爾廳(Faneuil Hall)和昆西市場(Quincy Market)
(13) 保羅·熱維爾故居(Paul Revere House)
(14) 老北教堂(Old North Church)
(15) 考普山墓地(Copp's Hill Burying Ground)
(16) 憲法號鐵甲艦(USS Constitution)
(17) 邦克山紀念碑(Bunker Hill Monument)
自由之路之波士頓公園,也叫波士頓公共綠地(BOSTON COMMON)。其實就是城中的一片大型綠地,建于1634年,是美國最古老的公園,以前曾是人們放牧的地方,殖民地時期曾是駐守英軍的營地,后來更成為公眾自由發(fā)表言論的場所。黑人運動領(lǐng)袖馬丁-路德-金在這兒發(fā)表過演講,女權(quán)主義者在這兒為提高女性地位大聲呼吁過。時光荏苒,現(xiàn)在的波士頓公園是波士頓市民鐘愛的休閑場所。
坐地鐵在Park Street站下車,Park Street地鐵站是全美國最早建成的地鐵站,地面上的波士頓公園也是波士頓的最中心。
自由之路之州議會大廈,就在波士頓公園的北側(cè),金色圓頂建筑,是波士頓市的標志,由美國國會大廈的設(shè)計者查爾斯.布而芬奇設(shè)計,所以看第一眼還真是有點像國會大廈呢。波士頓也是馬薩諸塞州政府所在地,州議會大廈也是馬薩諸塞州的政府核心了。據(jù)說只有當一個州出過三個以上總統(tǒng)的話才有資格讓州議會大廈成為金頂。
自由之路之公園街教堂(PARK STREET CHURCH)。波士頓公園東側(cè)的小街叫公園街(PARK STREET),公園街南端一角,就是漂亮的公園街教堂。波士頓人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這座教堂,來訪波士頓的旅游者也必來觀賞這座教堂。教堂是紅磚墻,圓門廳,白塔尖。她腳踏綠地,直矗藍天,就像一個贊美生活的大嘆號。
這座教堂建于1809年,被后人譽為“基督教建筑的經(jīng)典之作”。公園街教堂具有“美國式”的紅磚砌成的主題結(jié)構(gòu)和“倫敦式”的潔白的高聳塔尖,既淳樸有不失優(yōu)雅,成為美國歷史各個時代的見證人。1812年南北戰(zhàn)爭時期,波士頓扮演著“解放黑奴,包圍聯(lián)邦”的角色,教堂的地下室曾被用做火藥儲存庫。在1831年美國獨立日的那一天,這里響起了全美第一次為慶祝國家生日而高唱的美國國歌——《亞美利加》!
自由之路之老南聚會所(Old South Meeting House)。說是集會所,可看上去卻很像一個教堂。當年英國政府收稅過重,曾引起殖民地人民的憤怒。人們在這里討論的結(jié)果是發(fā)起了1773年的波士頓傾茶事件。
自由之路之老州政府大廈(Old State House),F(xiàn)為波士頓歷史博物館的老州政府大廈(The Old State House),是波士頓最早的公共建筑,歷史可追溯到1713年。這幢喬治王朝風格的建筑在獨立革命前是英政府駐美殖民地的總部,大樓頂部的炮塔一度是波士頓最高的建筑,象征著英王在美殖民地的最高權(quán)威。現(xiàn)在山墻上的英國標志物獅子和獨角獸是復制的,原物已于1776年7月4日宣布獨立時被燒掉了。1770年,英軍和市民在樓外發(fā)生流血沖突,五位平民喪生,這就是被視為激發(fā)獨立革命的導火索之一的“波士頓慘案”。6年之后,正是從這幢樓的陽臺上,波士頓市民首次聽到《獨立宣言》的宣讀。此后,這兒是馬薩諸塞的第一個州政府所在地,直至1798年搬至新址,F(xiàn)今每年美國獨立紀念日當天,都會在舊州府大樓的陽臺舉行宣讀「獨立宣言」的活動。附近以鑲嵌在地面上的石頭為標志的“波士頓慘案遺址”(Boston Massacre Site)是為了紀念1770年3月5日與英國軍隊沖突時被打死的五位愛國者,其中包括在獨立戰(zhàn)爭中第一位犧牲的黑人阿塔克斯。這個議會大廳是波士頓最古老的建筑,在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前,一直都是英國政府辦公的地方。美國的《獨立宣言》也曾在這里宣讀。
自由之路之法尼爾廳(Faneuil Hall)。法尼爾大廳是一幢莊嚴的三層紅磚樓, 建于1742年。最初作為市場, 但在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前,波士頓市民常常利用這進行集會,討論獨立與自由等問題,因而被譽為“自由的搖籃”(Cradle of Liberty),F(xiàn)在,市民們?nèi)粤晳T性利用二樓大廳舉行各種集會, 一樓為市場,三樓則是波士頓炮兵團本部所屬的博物館。
這是法尼爾廳(Faneuil Hall)前面薩繆爾.亞當斯(Samuel Adams)的銅像。Samuel Adams是美國總統(tǒng)約翰亞當斯的堂哥,美國開國元勛之一,還參加過獨立宣言的擬定。他可是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偶像級人物,波士頓自由之子組織的領(lǐng)袖。 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導火索之一,波士頓傾茶事件,就是該大佬幕后策劃的。他組織了幾十條好漢登船傾倒英國的東印度公司342箱茶葉入海。
自由之路之昆西市場(Quincy Market)。就在法納爾大廳旁邊。這里是吃飯和購物的天堂,很熱鬧。昆西市場有三座長條形二層建筑構(gòu)成,中間一座叫昆西市場,里面全是各地小吃,誘人啊誘人。旁邊兩座分別叫南市和北市,里面薈萃了各種小商店。
波士頓是一個充滿歷史的文化城市。街邊一角,毫不起眼的幾個雕塑,幾塊碑文,都向游客和后人講述著一個個故事。
這是猶太人屠殺紀念碑(New England Jews Holocaust Memoria),碑上清楚地記載著納粹屠殺猶太人的一個個時期,包括什么時候建造的集中營,什么時候開始大肆屠殺猶太人。
紀念碑由6根粗大的玻璃柱子組成。暗指了當時全世界被屠殺的600萬猶太人。紀念碑上刻滿了一組組無序的數(shù)字,代表了一個個被屠殺的亡靈。玻璃塔的底部,埋下了裝著當年新英格蘭地區(qū)人們統(tǒng)計出的猶太人死亡名單的箱子。
著名的死碑,碑上鐫刻了著名的懺悔詩"沉默的代價", 由德國新教牧師Martin Niemöller (1892-1984) 懺悔所寫。詩的下方有這么一句話:“馬丁的這首詩被用作紀念大屠殺事件的經(jīng)典言論,但諷刺的是,他在納粹初期,還有過種族主義的言論。”
詩全文如下:
在德國,起初他們追殺共產(chǎn)主義者,
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chǎn)主義者;
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
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后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
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
此后他們追殺天主教徒,
我沒有說話---因為我是新教教徒;
最后他們向我奔來,
卻再也沒有人站出來為我說話。
自由之路之保羅·熱維爾故居(Paul Revere House)。這座不起眼的灰色木樓是波士頓城中留存的最古老的建筑,建于1680年,也是波士頓現(xiàn)存最后一所17世紀結(jié)構(gòu)的房子。當過銀匠、雕刻師、印刷工的愛國者保羅-熱維爾1770年到1800年住在這里。“If Paul Revere were alive today, he'd still have a home in Boston."一句很感人的話,印在the Paul Revere House介紹單頁上。
自由之路之老北教堂(Old North Church)。這座波士頓歷史最悠久的教堂建于1724年,毫無疑問它也是最有名氣的教堂。教堂頂上是一個175英尺高的三層尖塔。1775年4月,英軍計劃襲擊位于波士頓郊外康科德的彈藥庫,為保羅-熱維爾獲悉,乃于該教堂尖塔上懸掛出兩盞石油燈示警,自己則連夜騎馬前往和列克星頓報訊。列克星頓方面民兵(獨立軍前身)得以從容迎擊翌晨出現(xiàn)的英軍。這一仗揭開了美國獨立戰(zhàn)分的序幕。
自由之路之憲法號鐵甲艦(USS Constitution)。美國憲法號戰(zhàn)艦自1797年下水服役,至今已屆兩百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現(xiàn)役戰(zhàn)艦,在1812年與曾與英國戰(zhàn)艦連續(xù)交鋒44次,沒有被任何一次戰(zhàn)役擊垮過,綽號“老鐵甲號”的稱謂果然名不虛傳。除了鐵甲號的陳列外,這里也設(shè)立博物館,陳列有關(guān)憲法號的建造過程、航行與維修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