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加哥西爾斯大廈簡介
掃一掃,隨時看
提到芝加哥就不得不提西爾斯大廈,西爾斯大廈曾曾今是芝加哥最高的建筑,現在被高達610的螺旋塔取代。今天小編就向大家介紹一下西爾斯大廈。
西爾斯大廈(英語:Willis Tower),又譯為韋萊集團大廈,是位于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的一幢摩天大樓,曾是北美第一高樓,2013年11月12日被世貿中心一號樓打破記錄。落成時名為西爾斯大廈,2009年,總部在倫敦的保險經紀公司-韋萊集團,同意租用該大樓的很大比例作為辦公樓,同時作為取得合同的一部分條件而取得了該建筑物的命名權。2009年7月16日,10:00,該建筑物官方命名正式改為韋萊集團大廈。西爾斯大廈有110層,一度是世界上最高的辦公樓。每天約的1.65萬人到這里上班。在第103層有一個供觀光者俯瞰全市用的觀望臺。它距地面442米,天氣晴朗時可以看到美國的4個州。
大廈結構工程師是1929年出生于達卡的美籍建筑師F.卡恩。頂部設計風壓為305千克力/米2,設計允許位移(振動時允許產生的振幅)為建筑總高度的1/500,即900毫米,建成后最大風速時實測位移為460毫米。他為解決像西爾斯大廈這樣的高層建筑的關鍵性抗風結構問題,提出了束筒結構體系的概念并付諸實踐。整幢大廈被當作一個懸挑的束筒空間結構,離地面越遠剪力越小,大廈頂部由風壓引起的振動也明顯減輕。頂部設計風壓為305千克力/平方米,所有的塔樓寬度相同,但高度不一。大廈外面的黑色環帶巧妙地遮蓋了服務性設施區。大廈采用由鋼框架構成的成束筒結構體系,外部用黑鋁和鍍層玻璃幕墻圍護。
其外形的設計是逐漸上收的,即1~50層為9個寬度為23.86米的方形筒組成的正方形平面;51~66層截去一對對角方筒單元;67~90層再截去另一對對角方筒單元,形成十字形;91~110層由兩個方筒單元直升到頂。這樣,既可減小風壓,又取得外部造型的變化效果。大廈的造型有如9個高低不一的方形空心筒子集束在一起,挺拔利索,簡潔穩定。不同方向的立面形態各不相同。束筒結構體系是建筑設計與結構創新相結合的成果。
整個大廈平面隨層數增加而分段收縮。在51層以上切去兩個對角正方形,67層以上切去另外兩個對角正方形,91層以上又切去三個正方形,只剩下兩個正方形到頂。
大廈內有兩個電梯轉換廳,分設于第33層和第66層,有五個機械設備層。大廈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在房間內和各種管井、管道內普遍裝設煙感器、報警器和電子控制的消防中心的消防系統。樓內的自動噴水裝置在火警發生時可將水自動噴灑于任何地點。位于大廈不同高度上的屋頂平臺在火警時可用于安全疏散。大廈中安裝了102部電梯。一組電梯分區段停靠,從底層有高速電梯分別直達第33層和66層,再換乘區段電梯至各層;另一組從底層至頂層每層都可停靠。
西爾斯大廈高443米,共地上108層,地下3層。大廈在1974年落成,超越紐約的世界貿易中心,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大樓。是當今世界最高建筑物之一。總建筑面積418,000平方米。底部平面68.7×68.7米,由9個22.9米見方的正方形組成。在這些正方形的范圍內都不另設支柱,租用者可按需要分隔。
西爾斯大廈用鋼材76000噸,即181公斤/平方米。每平方米用鋼量比采用鋼框架結構體系的帝國州大廈降低20%,僅相當于采用5跨框架結構的50%。這種束筒結構體系概念的提出和應用是高層建筑抗風結構設計的明顯進展。
天氣晴朗時時,可以從西爾斯大廈上看到美國四個州的風景,那場景,光是想象就激動人心。
本網注明“來源:北美購房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北美購房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美購房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標簽:芝加哥,西爾斯大廈
上一篇:芝加哥最高建筑——螺旋塔... 下一篇:中國重啟出境游后, 紐約未見中國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