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居”正流行,看迷你公寓如何淘金
掃一掃,隨時看
從2013年開始,“迷你公寓”這股風潮就開始席卷許多美國大型城市,成為媒體爭相報道的焦點。從熱點獵奇到眾說紛紜,從專家辟謠到政策出臺,人們對于“迷你公寓”到底有著何種迷思?它的存在又有著怎樣的投資意義呢?
迷你公寓的發展
迷你公寓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80年代流行的Single Room Occupancy-個人居住空間較小、共用廚房和洗手間的單間公寓。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這種美國版的“筒子樓”逐漸被淘汰,一種解決城市住房困難的新型地產應運而生-迷你公寓。它就像是縮小版的單身公寓(Studio),面積雖只有200-400平方英尺,但大多配有獨立的廚房和洗手間,生活機能樣樣不少。
由于美國各市的建筑法規不一,迷你公寓對應的術語、大小和設計也有所不同。以華盛頓州的西雅圖(公寓)(投資)(房價)市為例,這種公寓類型被稱作Small Efficient Dwelling Units (簡稱SEDU),指單元面積不超過320平方英尺,室內居住面積(不含衛生間、灶臺、壁櫥、冰箱) 不少于150平方英尺的住宅 (見下圖)。取決于公寓所在地和成本,其平均租金在$1100-$1400左右。
迷你公寓什么樣?
一提到迷你公寓,人們不免陷入負面的刻板印象-狹窄的走道、擁擠的房間、稀少的陽光、一不小心就會磕到碰到,處處透著不便與壓力。但事實上,優質的迷你公寓不但裝潢現代簡約,對格局規劃和建筑施工的要求也極高。雖然 “面積有限”是這類公寓的天然短板,但富有創意的設計師仍能最大限度利用空間,通過色彩、家具、建材三者的結合,打造高效節能的生活方式。
由于迷你公寓常坐落在人口集中、生活成本較高的大型都會中心 (如: 舊金山、紐約、波士頓、西雅圖),便捷的公共交通和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不僅節省了居民的出行成本,還能坐享豐富的商圈,十分適合住房預算有限但熱愛城市生活的人們。
市場需求
事實上,迷你公寓的誕生主要來自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千禧一代比例的增加。
1) 過去十年,在科技和經濟的雙料推動下,美國城市居民生活發生了質的改變,特別是在高科技企業集中的西海岸。曾經左右公寓售價的“車庫”被Uber 和Lyft 的打車服務淡化;廚房在戶型中的地位因手機點餐而變的不再重要;社交網站使年輕一代更愿意在網絡世界狂歡,而非在家中與三五好友小聚…這一切都潛移默化的改變著房地產市場的格局,讓開發商們看到了迷你公寓存在的價值。
2) 根據2016年美國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數據,千禧一代(1981-1998年出生,目前19-36歲) 約有7540萬人,占全美總人口的24.7%,位居第一。照目前的增長速度,該群體將在2036年迎來人口高峰,總數達8110萬。
不同于其父輩,千禧一代成家較晚,外食較多,十分看重住宅的地理位置,渴望便利,傾向于依靠步行、單車和公交出行。更重要的是,他們愿意以犧牲居住面積為代價,支付較低的租金在市中心獨立生活,其消費偏好正好契合迷你公寓的設計理念。
在迷你公寓的目標租客中,我們又可以按職業細分為以下六類:
是否值得投資?
雖然迷你公寓并不適合所有人居住,但其持續上升的需求和高于普通公寓的出租率及每平方英尺租金的事實足以說明這類地產的投資潛力。由于隸屬于多單元住宅(Multifamily)旗下,迷你公寓還兼具普通公寓 “剛性需求”的屬性及“規模經濟”的優勢。即便經濟下滑,其抗風險能力也好于辦公樓、酒店等商業地產類型。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迷你公寓項目的市場前景差別較大,與所在城市的核心產業息息相關。只有在沿海地區、科技中心城市、以及公共交通發達的地區,租客們才愿意為了“地點” 選擇每平方英尺租金較高的迷你公寓里,而非搬去較遠的區域。相對的,由于這類型公寓是許多租客權衡后的最佳選擇,投資者也更愿意以高價買下整棟大樓。
以西雅圖為例,2015年時,剛上市的 Sedona Micros 迷你公寓還被當作是業內的新鮮事,人們慕名前來,為的只是弄清它是什么名堂,無一人有意購買。僅一年過后,竣工不久的Footprint Delridged公寓就在幾輪展示后吸引到了買家,而今年的項目還未上市就已被售出,足矣說明迷你公寓未來的發展與客觀的需求。
如何選擇迷你公寓項目
在選擇購買迷你公寓樓時,投資者需要關注以下四點:
寫在最后
作為近幾年才在被廣泛關注的話題,迷你公寓并非曇花一現。隨著千禧一代人口比例的增加、傳統生活方式的改變、美國經濟的穩步發展、大型企業的不斷擴張,“繼續留在城市” 將會是越來越多居民的迫切需求。
本網注明“來源:北美購房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于北美購房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北美購房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標簽:micro-housing, micro units, Small Efficiency Dwelling Units